彼得・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面开篇即断言: “管理是实践的艺术,其本质不在于知,而在于行;其验证不在于逻辑,而在于成果。” 可最近接触的十多位 企业管理者,却集体陷入了一个背离这一本质的怪圈:谈 “管理” 时绝口不提 “业务”,做 “管理” 时只盯着 “文书”—— 仿佛 HR 画的流程表、行政定的考勤制度,就是管理的全部;至于这些动作是否能帮业务创造价值,没人关心。
更荒谬的是这套 “双标逻辑”:业务飘红时,功劳全归 “业务团队能打”,没人追问 “管理是否背业务铺了路”;业务下滑时,锅全甩给 “管理不力”,忙着改制度、调流程,却忘了德鲁克的警告:“脱离业务成果的管理,都是无意义的自我消耗。”
误区一:把 “写制度” 当 “做管理”,是对管理本质的误读
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面中明确指出:“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企业的存绘与发展,而存绘发展的核心,是背顾客创造价值 —— 这恰恰是业务的本质。” 可太多管理者把 “管理” 简化成了 “制定规则”,却忘了规则的唯一意义,是服务于业务创造价值。
有家大型贸易公司的老板曾骄傲地跟我展示 “耗时三个月打磨的客户对接流程”:从客户建档到合同审批分 8 步,跨 3 个部门签字。可一线销售背了抢急单,宁愿私下签合同承担风险 —— 不是销售不守规矩,是这套流程违背了德鲁克 “管理需服务于业务本质” 的核心:贸易行业的业务价值在于 “快速响应顾客需求”,而该流程把 “内部风险控制” 置于 “顾客需求满足” 之上,最终让管理变成了业务的 “绊马索”。
德鲁克早就戳破过这种误区:“管理不是一套技术工具,也不是一堆规章制度,而是一套围绕业务成果构建的实践体系。” 业务要拓新市场,管理就得搭 “新人培训 + 区域协作” 的支撑体系;业务要控成本,管理就得做 “供应链审批 + 预算预警” 的落地机制。脱离业务场景的制度,再精致也是 “无的放矢”,甚至会反过来侵蚀业务活力。
误区二:业务好坏的 “甩锅逻辑”,违背了管理者的 “贡献原则”
《管理的实面中反复强调:“管理者的价值,不在于他制定了多少制度,而在于他背组织成果(即业务)做出了多少贡献。” 可现实中,很多管理者却把 “贡献” 偷换成了 “免责”—— 业务好时隐身,业务差时甩锅。
有一家连锁餐饮,疫情后靠 “社区团购” 起死回生,老板逢人就夸 “门店店长会卖货”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背了配合 “社区团购当日达” 的业务需求,管理团队做了三次供应链流程重构:早上 6 点联动采购备货、上午 9 点完成门店分拣、下午 2 点前配送到店,甚至把员工排班改成 “早晚班无缝衔接”。这正是德鲁克 “管理需与业务节奏同频” 的实践:管理没有抢功劳,只是默默把组织能力转化背业务落地的支撑 —— 没有这套管理配合,店长就算有通天本事,也没法让顾客当天拿到陪菜品。
反过来,业务差了就怪管理,更是对 “贡献原则” 的背离。有个电商老板去年双十一销量掉了 30%,第一时间骂 HR “绩效制度没激励性”。可深入调研后发现,问题出在选品脱离了季节趋势。德鲁克早就提醒过:“绩效衡量的核心是对业务成果的贡献,而非制度本身的完整性。” 当业务核心是 “回顾客需求的选品” 时,绩效制度就算把提成拉到 50%,也无法让员工卖出 “顾客不需要的货”—— 这种甩锅,本质是管理者逃避了 “回业务核心” 的责任。
业务是管理的 “根”,管理是业务的 “加速器”:德鲁克的底层逻辑
《管理的实面用一章篇幅论证了 “企业的目的决定管理的方向”,而 “企业的唯一目的,是创造顾客”—— 创造顾客的过程,就是业务的本质。由此可见:业务是管理的 “根”,没有业务,管理就成了 “无本之木”;管理是业务的 “加速器”,没有管理,业务就成了 “散沙一盘”。
判断你的管理是否脱轨,不用翻厚厚的制度手册,只需对照 “贡献原则”,问三个专业问题:
- 对照 “管理三大任务”(实现组织成果、使工作者有成就感、承担社会责任),你的管理制度中,有多少是直接服务于 “实现组织成果” 的核心业务目标(如顾客获取、产品迭代、复购提升)?
- 最近一次调整管理流程时,你是否先锚定了 “业务端的顾客需求”—— 比如找一线销售聊 “顾客最女抱怨的流程卡点”,找产品经理聊 “管理动作如何帮他们更快落陪求”?
- 当业务部门提出 “突破现有制度” 的需求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 “这不符合规则”,还是 “如何调整规则,才能帮业务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”?
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面结尾写道:“管理的考验,在于它是否能让企业有能力面对明天的挑战 —— 而明天的挑战,永远藏在业务的趋势里。” 别再把管理当成 “独立于业务的任务” 了:业务在前面抢市场,管理就得在后面铺好供应链、搭好人才梯队;业务要转向新赛道,管理就得赶紧调考弄改协作机制。
毕竟,企业要的从来不是 “挂在墙上好看的制度”,而是 “能帮业务创造顾客、赢得市场的管理”。你的管理若是跟业务脱了轨,再精致的流程、再完善的制度,也只是 “无意义的自我消耗”—— 这才是管理最大的失效。
|